一、指标简介
二、指标构成
(一)移动平均线与趋势判断
首先定义参数
LOCK
为 1。然后计算M8
为收盘价的 8 日指数移动平均,M13
为M8
的 13 日指数移动平均,VAR1
为M13
的 62 日指数移动平均。通过不同周期的指数移动平均,反映股票价格在不同时间跨度上的趋势。计算
VAR2
为(收盘价 + 最高价 + 最低价)/3
,再计算VAR3
为VAR2
的 10 日指数移动平均乘以LOCK
,VAR4
为 1 日前的VAR3
乘以LOCK
。根据VAR3
和VAR4
的大小关系绘制柱状线,并在交叉时显示文字,用于直观地展示价格趋势的变化。
(二)涨停跌停判断与技术指标
设置涨停和跌停判断条件,通过比较当前收盘价与前一日收盘价的涨幅或跌幅是否达到一定比例来确定。当满足涨停条件时,绘制黄色柱状线;满足跌停条件时,绘制蓝色柱状线。
计算随机指标
K
和D
,通过对RSV
(收盘价与一段时间内最低价和最高价的关系计算得出)进行移动平均得到。并根据特定条件(((D1<30)AND CROSS(K,D))AND YX)
,在满足条件时显示黄色文字。输出压力和支撑位,分别为 1 日前的 30 日内收盘价的最高值的 2 日简单移动平均和最低值的 2 日简单移动平均,用于判断股票价格的重要价位。
计算
DA
和DB
,分别为不同周期收盘价的指数移动平均的组合,当DA - DB
上穿 0 时,显示洋红色文字。通过
AA1
(成交额 / 成交量)和BB1
(最低价与AA1
的关系判断),以及AF
条件判断,在满足条件时显示黄色文字。计算
CCI
(商品通道指数)背离情况,通过CCI
的最低值、最低价以及移动平均线等条件判断,当满足CCI
背离条件且其他条件也满足时,显示图标和文字。最后还有
XL1
和XL2
、XL3
等条件判断,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显示文字,用于寻找潜在的买入信号。
三、指标参数计算
(一)移动平均线参数计算
M8
的计算在每个交易日,根据指数移动平均的计算公式,第一天的指数移动平均值若为有数据的第一天则为当天的收盘价,从第二天开始计算公式为:EMA(今日) = 收盘价(今日) * 系数 + EMA(昨日) * (1 - 系数)
,其中系数为 2 / (8 + 1)。M13
和VAR1
的计算方法类似,只是周期不同,系数分别为 2 / (13 + 1) 和 2 / (62 + 1)。VAR3
和VAR4
的计算是基于VAR2
的指数移动平均,其中VAR2
为(收盘价 + 最高价 + 最低价)/3
,然后进行 10 日指数移动平均,再根据LOCK
的值进行调整。第一天的指数移动平均值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后续每天根据新的价格数据和前一日的指数移动平均值进行更新。
(二)技术指标参数计算
涨停和跌停条件的判断,通过计算当前收盘价与前一日收盘价的涨幅或跌幅,并与一定比例进行比较。例如,涨停条件为
(收盘价 - C3)*100/C3>=(10 - 0.01*100/C3)
,其中C3
为 1 日前的收盘价。RSV
的计算为(((收盘价 - 9 日内最低价的最低值)/(9 日内最高价的最高值 - 9 日内最低价的最低值))*100)
,K
和D
分别为RSV
的 3 日加权移动平均,第一天的加权移动平均值若为有数据的第一天则为当天的RSV
乘以较大权重,从第二天起,新一天的加权移动平均值计算为:当天的RSV
乘以较大权重加上前一天加权移动平均值乘以(1 - 较大权重)。压力和支撑位的计算是对 30 日内收盘价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进行 2 日简单移动平均。每天将过去 2 日的最高值或最低值相加并除以 2,得到当天的压力或支撑位。
DA
和DB
的计算是对不同周期的收盘价进行指数移动平均后再进行组合。例如,DA
为(收盘价的 1 日指数移动平均 + 收盘价的 2 日指数移动平均 + 收盘价的 3 日指数移动平均 + 收盘价的 4 日指数移动平均)/4
,每天根据新的收盘价和前一日的指数移动平均值进行计算更新。CCI
背离的计算涉及到CCI
的最低值、最低价以及移动平均线等多个条件的综合判断。CCI
的计算公式较为复杂,这里不详细展开,但其计算也是基于每天的价格数据进行更新。XL1
、XL2
和XL3
的计算是根据特定的公式进行,每天根据最新的价格数据进行判断和计算。
(三)交易信号条件判断参数计算
对于柱状线的绘制和文字显示,根据
VAR3
和VAR4
的大小关系以及交叉情况进行判断。当VAR3>VAR4
时绘制红色柱状线并在最低价 - 0.0 位置书写文字;当VAR3<VAR4
时绘制绿色柱状线并在最高价 + 0.0 位置书写文字;当VAR3
上穿VAR4
或VAR4
上穿VAR3
时也进行相应的文字显示。对于其他交易信号,如
K
和D
的交叉、CCI
背离、XL1
到XL3
等条件的判断,也是根据每天的价格数据和技术指标值进行比较和判断,当满足特定条件时触发相应的文字显示、图标绘制等。
四、交易策略
(一)买入策略
当出现多个技术指标的买入信号时,可以考虑买入股票。例如,当
VAR3
上穿VAR4
、K
和D
在特定条件下交叉、XL3
等条件满足时,表明股票价格可能出现上涨趋势。同时,观察股票的成交量是否在信号出现后有放大的趋势,如果成交量逐渐增加,说明市场对该股票的关注度在提高,资金有流入的迹象。结合支撑位进行判断,当股票价格接近或触及支撑位且有反弹迹象时,可以作为买入的参考。例如,在股价回调到支撑位附近且获得有效支撑时,以适当的仓位买入股票。
(二)卖出策略
当出现卖出信号时,应考虑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或避免损失。如
VAR4
上穿VAR3
、股票价格达到压力位且出现上涨乏力的迹象、出现涨停后股价未能继续上涨等情况。如果在买入股票后,股价上涨一段时间后,出现高位放量滞涨的情况,即使没有出现明确的卖出信号,投资者也应该警惕风险,可以适当减仓。若后续技术指标出现恶化情况,则进一步加大卖出力度。
(三)风险控制策略
设置止损止盈:在买入股票后,根据股票的波动特性和个人风险承受能力设置止损位和止盈位。止损位可以设置在买入价下方一定比例处(如 5% - 10%)。当股价下跌达到止损位时,应及时卖出股票,控制风险。止盈位可以根据目标涨幅、压力位或者技术指标的超买情况来设定,当股价达到止盈位时,可分批卖出股票锁定利润。
仓位管理:根据市场整体情况和信号的强弱程度合理控制仓位。在市场趋势不明朗或者信号可靠性不高时,保持较低仓位;在市场趋势向好且多个信号共振时,可以适当增加仓位,但要避免过度集中投资于某一只股票,分散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