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动幅度计算:
A:计算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差值相对于最高价与最低价平均值的比例,反映价格的日内波动程度。
B:计算收盘价与开盘价的差值相对于开盘价与收盘价平均值的绝对值比例,衡量开盘到收盘的价格变化相对幅度。
- 条件判断:
D:当A小于等于0.03且B小于等于0.02时,满足条件D。
E:统计5日内满足D条件的天数。
G:若5日内满足D条件的天数大于3,则G为真。
- 价格累计分析:
AA:计算15日内最高价和收盘价的累计和减去最低价和开盘价的累计和。
BB:将AA的结果除以15日前的收盘价,并进行比较。
- 综合判断:
最终的输出结果为G为真且M为真,即5日内满足特定波动条件的天数较多,且15日内的价格累计相对幅度较小。
- A的计算:A = (最高价 - 最低价) / ((最高价 + 最低价) / 2)首先计算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差值,然后除以最高价与最低价的平均值。
- B的计算:B = ABS((收盘价 - 开盘价) / ((开盘价 + 收盘价) / 2))计算收盘价与开盘价的差值,取其绝对值,然后除以开盘价与收盘价的平均值。
- D的判断:当A <= 0.03 且 B <= 0.02 时,D为真。
- E的计算:对过去5日的D条件进行统计,计算满足D为真的天数。
- G的判断:若E > 3,则G为真。
- AA的计算:依次获取过去15日的最高价、最低价、开盘价和收盘价,分别进行累加计算,然后相减得到AA。
- BB的计算:BB = AA / 15日前的收盘价
- M的判断:若BB < 0.5,则M为真。
- 买入策略:
当指标输出结果为真时,可能表示股票价格在近期的波动相对较小,且在过去15日的价格累计变化相对不大。这可能暗示股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潜在的上涨机会。
但在决定买入之前,建议进一步分析股票的基本面,包括公司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行业前景等。
结合市场整体趋势,如果市场处于上升趋势或者稳定阶段,买入的信号可能更具可靠性。
可以先建立少量仓位,观察后续股价的走势和市场反应。
- 卖出策略:
如果在持有股票期间,指标结果由真变为假,或者股票价格出现明显的下跌趋势,如跌破重要的支撑位或者移动平均线,应考虑卖出。
当股票价格上涨到一定幅度,达到个人设定的盈利目标,或者出现明显的放量滞涨现象,也可以考虑卖出获利。
- 持仓策略:
在持仓过程中,如果指标一直保持为真,且股票价格走势稳定,成交量没有异常放大或缩小,可以继续持有。
但如果出现指标有转弱的迹象,或者公司发布了不利的消息,应密切关注,准备调整仓位。
- 风险控制:
设定合理的止损位,比如当买入后股价下跌达到一定比例(如5% - 8%)时,及时止损,控制损失。
避免过度集中投资于一只股票,通过分散投资降低单一股票波动带来的风险。
关注宏观经济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应对可能的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