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基础:
A1
:通过成交量除以收盘价再除以 3 得出的一个基础比率。- 分类累加:
A2
:当A1 > 40
且收盘价大于前一日收盘价时,对A1
进行累加。A3
:当A1 > 40
且收盘价小于前一日收盘价时,对A1
进行累加。A4
:当A1 < 40
且收盘价大于前一日收盘价时,对A1
进行累加。A5
:当A1 < 40
且收盘价小于前一日收盘价时,对A1
进行累加。- 总和计算:
A6
:为A2
、A3
、A4
和A5
的总和。- 比例计算:
A7
:在特定数据位置状态下,计算A2
占A6
的百分比。A8
:在特定数据位置状态下,计算A3
占A6
的百分比。A9
:在特定数据位置状态下,计算A4
占A6
的百分比。A10
:在特定数据位置状态下,计算A5
占A6
的百分比。- 输出结果:
机构买盘:
A2
,表示在特定条件下的机构买入力量。机构卖盘:
A3
,表示在特定条件下的机构卖出力量。
A1
的计算:A1 = (成交量(手) / 收盘价) / 3
A2
至A5
的计算:首先判断条件:如果满足相应条件,则对A1
进行累加,否则返回 0 。对于
A2
,条件为(A1 > 40) AND (收盘价 > (1日前的收盘价))
对于
A3
,条件为(A1 > 40) AND (收盘价 < (1日前的收盘价))
对于
A4
,条件为(A1 < 40) AND (收盘价 > (1日前的收盘价))
对于
A5
,条件为(A1 < 40) AND (收盘价 < (1日前的收盘价))
A6
的计算:A6 = A2 + A3 + A4 + A5
A7
至A10
的计算:在数据位置状态为 2 时,分别计算:A7 = (100 * A2) / A6
A8 = (100 * A3) / A6
A9 = (100 * A4) / A6
A10 = (100 * A5) / A6
- 买入策略:
当机构买盘
A2
的值持续增加,且明显大于机构卖盘A3
时,表明机构买入力量较强,可考虑买入股票。结合其他技术分析指标,如趋势线、移动平均线等,如果都显示股票处于上升趋势,那么机构买盘增加的信号更具可靠性,可以逐步建仓。
- 卖出策略:
若机构卖盘
A3
的值持续上升,且超过机构买盘A2
,可能意味着机构出货意愿强烈,应考虑卖出股票。如果股票价格走势已经出现明显的下跌趋势,同时机构卖盘增加,应及时止损或止盈。
- 持仓策略:
在持仓期间,密切关注机构买盘和卖盘的变化。如果机构买盘保持稳定或继续增加,而机构卖盘相对较小,可以继续持有股票。
若机构买盘开始减少,而机构卖盘逐渐增加,应警惕股价可能回调,可适当减仓。
- 综合判断:不能仅依靠机构买盘和卖盘的指标进行交易决策,还需要结合市场整体环境、行业发展、公司基本面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 趋势分析:观察股票价格的长期和短期趋势,以确定机构资金流向与价格趋势是否一致。
- 风险控制:设置合理的止损和止盈水平,避免因单一指标的误判而造成过大的损失。
- 参数局限性:指标中的 40 这个阈值以及除以 3 的操作是固定设定的,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股票和市场情况。投资者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股票的特性和市场的特点,对这些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调整导致的指标失真。
- 数据准确性:指标的计算结果依赖于成交量和收盘价等数据的准确性。如果数据存在错误或异常,可能会导致指标计算结果的偏差,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 市场复杂性:股票市场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机构的买卖行为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驱动,并非仅仅由本指标所描述的简单条件决定。因此,本指标应作为辅助分析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决策依据。
- 短期波动:机构买盘和卖盘的数值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较大的波动,投资者不应过度解读短期的微小变化,而应关注长期的趋势和总体的资金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