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平均计算:
X_1
:计算收盘价的5日、10日和20日简单移动平均的最大值的最大值。X_2
:计算收盘价的5日、10日和20日简单移动平均的最小值的最小值。- 比率计算:
X_3
:通过(X_1/X_2 - 1) * 100
计算价格波动比率。X_4
:计算收盘价的5日和10日简单移动平均的较大值与较小值的比率差并乘以100。X_5
:计算收盘价的10日和20日简单移动平均的较大值与较小值的比率差并乘以100。- 指数移动平均与穿越判断:
X_6
:计算收盘价的5日指数移动平均与最低价的差值相对于最低价的百分比。X_7
:判断10是否上穿X_6
。- 历史数据引用与条件判断:
X_8
:记录上次X_7
出现的天数。X_9
、X_10
、X_11
、X_12
:分别引用X_8
日前的最高价、收盘价和开盘价的较大值、收盘价和开盘价的较小值、最低价。X_13
:判断X_8
是否位于1和5之间。X_14
:综合多个条件判断价格走势和移动平均关系。X_15
:在X_14
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制满足X_14
的天数为1。- 输出信号:
洗盘结束:
X_6>=10
的上次X_6>=10=0
距今天数日反向过滤。准备:
X_7
。开干:
X_15
。
- 移动平均计算:
5日、10日和20日简单移动平均通过将对应周期内的收盘价相加,然后除以周期数得到每日的平均值。
- 比率计算:
X_3
:先计算X_1
除以X_2
的商,再减去1,最后乘以100。X_4
和X_5
类似,先计算较大值除以较小值的商,减去1,乘以100。- 指数移动平均计算:
X_6
中的5日指数移动平均通过对每日收盘价进行指数加权计算得出。- 穿越判断:
X_7
通过比较前一日的X_6
和10的大小,判断10是否上穿X_6
。- 历史数据引用:
通过指定天数前的引用,获取相应的价格数据。
- 条件判断:
X_14
和X_15
中的条件综合考虑了价格走势、移动平均关系、阳线等因素。
- 洗盘结束策略:
当出现洗盘结束信号时,表明股票可能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价格有望迎来新的上涨趋势。但此时还需进一步观察市场情况和其他技术指标的配合。
可以开始关注股票,等待更明确的买入信号。
- 准备策略:
当出现准备信号时,意味着股票可能即将进入上涨阶段,但仍需谨慎。
结合成交量、市场热点等因素,评估买入的时机。
- 开干策略:
当出现开干信号时,表明股票在价格走势、移动平均关系等方面都符合买入条件,且满足特定的天数限制。
可以考虑适当买入,但要控制仓位,设置止损。
- 综合分析:不要仅仅依赖单一的指标信号进行交易决策,应结合其他技术分析工具、基本面信息和市场环境进行综合判断。
- 风险控制:在买入股票时,设定合理的止损位,以防止价格下跌造成过大损失。
- 资金管理: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合理分配资金,避免过度集中投资。
- 参数适应性:指标中的5日、10日、20日等周期参数是固定设置的,可能不适合所有股票和市场情况。投资者可以根据股票的特性和市场的变化,对参数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
- 市场复杂性:股票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政策法规、公司业绩等。技术指标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但不能完全反映所有的市场信息和突发情况。
- 假信号风险:在市场波动剧烈或不稳定的情况下,指标可能会产生虚假的信号。投资者需要通过更多的市场验证和分析来确认信号的可靠性,避免盲目跟从。
- 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决策应与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投资期限相匹配。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因此在使用技术指标进行交易时,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