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CD指标部分:
SHORT
:定义为12,用于计算DIF中的短期指数移动平均天数。LONG
:定义为26,用于计算DIF中的长期指数移动平均天数。M
:定义为9,用于计算DEA的指数移动平均天数。DIF
:通过收盘价的SHORT日指数移动平均减去收盘价的LONG日指数移动平均得出,以白色显示。DEA
:DIF的M日指数移动平均,以浅蓝色显示。平滑异同平均线
:通过(DIF - DEA) * 2计算得出,以柱状图形式展示,红色柱表示正值,绿色柱表示负值,粉色边框。- KDJ指标部分:
N
:定义为9,用于计算RSV。M1
:定义为3,用于计算K值的加权移动平均天数。M2
:定义为3,用于计算D值的加权移动平均天数。RSV
:通过(收盘价 - N日内最低价的最低值) / (N日内最高价的最高值 - N日内最低价的最低值) * 100计算得出。K
:RSV的M1日加权移动平均,白色显示。D
:K的M2日加权移动平均。J
:通过3 * K - 2 * D计算得出,浅蓝色显示。- 跌停判断与选股条件:
跌停
:判断前一日收盘价与当日收盘价的跌幅是否达到跌停标准(跌幅超过9.9%且收盘价为最低价)。选股
:综合考虑J值小于15、K值大于60、DIF大于DEA且DEA大于0,同时不存在跌停情况,且股票有效数据周期数超过200。- 辅助显示:
当满足选股条件时,在0位置显示1号图标。
- MACD指标计算:
DIF
:首先分别计算收盘价的SHORT日和LONG日指数移动平均,然后相减得出DIF。DEA
:对DIF进行M日的指数移动平均计算得出DEA。- KDJ指标计算:
RSV
:通过收盘价在N日价格区间内的相对位置计算得出。K
:对RSV进行M1日的加权移动平均计算。D
:对K进行M2日的加权移动平均计算。J
:通过特定公式由K和D计算得出。- 跌停判断:
比较前一日收盘价和当日收盘价,计算跌幅并判断是否达到跌停条件。
- 选股条件判断:
按照设定的逻辑,对J、K、DIF、DEA、跌停情况和数据周期数进行综合判断。
- 买入策略:
当选股条件成立,即出现1号图标时,可以作为初步的买入关注信号。但不应仅仅依赖这一个指标进行决策,还需要结合其他技术分析工具、基本面分析以及市场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此时股票处于上升趋势中,且成交量逐渐放大,其他技术指标如均线系统也呈现多头排列,那么买入的可靠性可能会更高。
- 卖出策略:
当MACD指标中的DIF下穿DEA,或者KDJ指标中的J值超过80且开始拐头向下,或者股票价格跌破重要的支撑位,或者公司基本面出现重大利空消息等情况下,可以考虑卖出。
- 持仓策略:
在持仓期间,持续关注MACD和KDJ指标的变化。如果MACD的柱状线持续放大,且KDJ指标保持在合理的强势区间,那么可以继续持有。但如果出现MACD柱状线缩短、KDJ指标超买或死叉等不利信号,应适当减仓或做好随时卖出的准备。
- 指标共振:单一指标的信号可能存在误判,建议结合其他技术指标如布林线、成交量等,以及股票的基本面和市场热点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交易决策的准确性。
- 市场趋势:在明显的牛市或熊市中,指标的表现和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在牛市中,买入信号的可靠性可能更高;而在熊市中,卖出信号应更加谨慎对待。
- 突发事件:公司的重大新闻、行业政策的突然变化等突发事件可能会导致股票价格瞬间大幅波动,从而影响指标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关注事件的影响,并结合其他信息进行判断。
- 参数调整:指标中的参数如SHORT、LONG、M、N、M1、M2等是固定设置的,但不同的股票和市场环境可能需要不同的参数组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投资者可以根据股票的历史数据和个人的交易经验,对参数进行适当的优化和调整。
- 局限性:技术指标都是基于历史价格数据计算得出的,它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测能力是有限的。市场的变化是复杂多变的,技术指标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所有的市场信息和突发情况。
- 假信号:在市场波动剧烈或盘整阶段,技术指标可能会频繁发出买入或卖出信号,其中一些可能是假信号。投资者需要通过更多的市场验证和分析来确认信号的可靠性,避免盲目交易。
- 数据质量:指标的计算结果依赖于输入的价格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如果数据存在错误或缺失,可能会导致指标计算结果的偏差,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 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决策应该与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投资期限相匹配。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因此在使用技术指标进行交易时,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止损和止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