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均线指标:
龙行线:收盘价的271日简单移动平均,用于观察长期趋势。
- MACD指标:
通过设置不同的周期参数(GZH、AGS、ZXG、GZH1、AGS1、ZXG1)计算DIF、DEA和MACD,用于判断价格趋势的强弱和变化。
- 移动平均线:
MA5:收盘价的5日简单移动平均。
MA10:收盘价的10日简单移动平均。
MA60:收盘价的60日简单移动平均。
- 其他条件:
T2:判断DIF是否大于DEA。
T3:特定的均线关系和涨幅条件。
量柱形态:倍量柱、高量柱、低量柱、并肩平量柱、缩量柱、梯量柱等,用于分析成交量的变化。
强势潜伏、牛股等综合判断条件。
平台线:176日内收盘价的最高值*0.9,作为重要的参考线。
- 龙行线计算:
对收盘价进行271日的简单移动平均。
- MACD相关计算:
DIF:收盘价的GZH日指数移动平均减去收盘价的AGS日指数移动平均。
DEA:DIF的ZXG日指数移动平均。
MACD:(DIF - DEA) * 2 。
- 移动平均线计算:
按照简单移动平均的常规方法计算MA5、MA10和MA60。
- 量柱形态判断:
倍量柱:成交量(手) / 1日前的成交量(手) > 1.9 且收盘价 > 1日前的收盘价。
高量柱:成交量(手)等于10日内成交量(手)的最高值。
低量柱:成交量(手)等于10日内成交量(手)的最低值。
并肩平量柱:成交量(手) / 1日前的成交量(手)在0.95到1.05之间。
缩量柱:成交量(手)小于1日前的成交量(手),且1日前的成交量(手)小于2日前的成交量(手),2日前的成交量(手)小于3日前的成交量(手)。
梯量柱:成交量(手)大于1日前的成交量(手),且1日前的成交量(手)大于2日前的成交量(手),2日前的成交量(手)大于3日前的成交量(手)。
- 强势潜伏计算:
包括获利盘比例变化、价格涨幅、股本大小、特定指标状态等多个条件的综合判断,并进行30日过滤。
- 牛股计算:
综合DIFF2上穿DEA2、量柱形态、价格走势等多个条件的判断。
- 买入策略:
当出现强势潜伏信号时,可考虑建仓。
牛股信号出现时,是较强的买入时机。
当股价突破平台线时,结合其他指标可作为买入参考。
- 卖出策略:
当相关指标出现反转信号,如MACD的DIF下穿DEA,或者股价跌破重要支撑位时,考虑卖出。
- 持仓策略:
在持仓期间,关注指标的变化,若趋势保持良好可继续持有;若出现不利信号,可适当减仓。
- 综合分析:多个指标和条件应相互印证,避免单一依据导致误判。
- 风险控制:设置合理的止损和止盈水平,控制潜在的损失和保护盈利。
- 市场趋势:在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中,对信号的解读可有所侧重。
- 参数适应性:指标中的多个参数(如GZH、AGS、ZXG等)是固定设置的,可能需要根据不同股票和市场进行调整。
- 市场变化:股票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指标的有效性可能会受到市场风格切换、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
- 假信号风险:技术指标可能会产生虚假的买卖信号,需要结合更多的市场验证和分析来确认。
- 数据准确性:指标计算依赖准确的股价和成交量数据,数据错误可能导致指标结果偏差。
- 板块特性:不同板块的股票可能具有不同的波动特性,指标在不同板块的应用效果可能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