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标简介
二、指标构成
- 基础价格变动及初步判断部分
X_1 赋值:记录 1 日前的收盘价,用于后续与当前收盘价对比,衡量股价的每日变化情况。
X_2 赋值:计算收盘价与 1 日前收盘价差值和 0 的较大值的 2 日 [1 日权重] 移动平均除以收盘价与 1 日前收盘价差值的绝对值的 2 日 [1 日权重] 移动平均 * 100 - 50,此指标主要反映股价短期变动的相对强弱情况,并经过一定数值调整,以便后续进行条件判断。
X_3、X_4、X_5 赋值:X_3 判断 X_2 是否小于 -45,用于检测股价是否处于某种弱势状态;X_4 判断 -40 是否上穿 X_2,关注其相对强弱变化的交叉情况;X_5 则是 X_3 或 X_4 的逻辑关系,综合这两种股价相对弱势或变化的情况。
X_6 赋值:是 X_5 与收阳线条件的逻辑与,意味着在股价处于前面所判断的特定弱势相关情况且当日收阳线时满足该条件,进一步筛选出符合特定阴阳线组合及价格变动特征的情况。
- 价格区间相对位置判断部分
X_7 赋值为 10,X_8 赋值为 6,作为后续计算价格区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参数。
X_9 计算 100 * (X_7 日内最高价的最高值 - 收盘价) / (X_7 日内最高价的最高值 - X_7 日内最低价的最低值),衡量收盘价在 10 日价格区间内的相对高低位置。
X_10 计算 100 * (6 日内最高价的最高值 - 收盘价) / (6 日内最高价的最高值 - 6 日内最低价的最低值),同理衡量 6 日价格区间内的相对位置。
X_11 判断 X_9 > 90 或 X_10 > 90,即判断收盘价是否在相应周期内处于相对低位,接近价格区间底部情况。
X_7 - X_11 赋值:
- 多周期均线及复杂条件判断部分
X_24 通过比较前后两日的 (收盘价 + 开盘价) / 2 以及收盘价和开盘价的大小关系,判断股价在这方面的变化趋势。
X_25 计算 (X_22 和 X_23 的较大值 - X_22 和 X_23 的较小值) / X_22 和 X_23 的较小值 * 100,衡量两个不同计算的平均价格之间的差异比例,分析价格波动程度。
X_26、X_27 等分别基于不同平均价格和最低价等关系进行计算,X_30 则根据 X_24 条件选择不同的计算结果,综合这些用于进一步细致分析股价与均线以及自身波动的关系。
X_12 赋值为 5 等,作为后续部分条件判断的参数。
X_17 计算 (最高价 + 收盘价和开盘价的较大值) / 2,X_18 是其 3 日简单移动平均,反映股价上半部分的短期平均水平;X_19 计算 (最低价 + 收盘价和开盘价的较小值) / 2,X_20 是其 3 日简单移动平均,体现股价下半部分的短期平均水平;同时还有类似的 X_21、X_23 等不同形式的 3 日简单移动平均计算,从多个角度构建基于股价不同位置和平均情况的参考指标。
X_12 - X_23 赋值:
X_24 - X_30 赋值:
- 更多复杂条件及综合判断部分
X_31 - X_46 赋值:这一系列赋值涉及到更复杂的条件判断,例如 X_31 判断前一日的股价与均线关系以及特定价格比较情况;X_32 涉及到反向条件以及价格涨跌幅度、与前期价格比较等;X_33 - X_35 分别计算最低价、最高价、收盘价和开盘价的较小值的 4 日 [3 日权重] 移动平均,从不同角度构建移动平均参考;X_36 计算与最低价相关的差值变化;X_37 判断前一日的价格比较情况;X_38 结合最低价、开盘价与前期价格及阳线数量等条件判断;X_39 - X_45 则是基于前面计算结果进行更多的比例计算和条件判断,X_46 根据不同情况组合条件,综合这些复杂条件从多个维度筛选股票的特定走势特征。
X_47 - X_49 及潜水艇输出:X_47 是多个条件(X_16、X_42、X_46)的逻辑与,其中 X_16 与日期相关进行特殊判断,X_48 判断品种代码及收盘价与跌停价关系,X_49 是反向条件与 X_48 的逻辑与,最终 “潜水艇” 指标输出为 1 日前的 X_47 且最低价 < 1 日前的最低价 / 0.995 且 X_6 且 X_11 且 X_49,通过层层复杂条件筛选出符合特定要求的股票情况。
三、指标参数计算
[1 日权重] 移动平均计算(X_2 等)
以 X_2 中的移动平均计算为例,假设收盘价与 1 日前收盘价差值和 0 的较大值在过去 2 天分别为 V1、V2,则其 2 日 [1 日权重] 移动平均 =(V1 * 2 /(2 + 1))+(V2 *(2 - 1)/(2 + 1)),再按照公式进行后续与差值绝对值移动平均的计算及数值调整。
简单移动平均计算(X_18、X_20、X_23 等)
以 X_18(X_17 的 3 日简单移动平均)为例,计算公式为:(前 2 天的 X_17 值总和 + 当前 X_17 值)/ 3。假设过去 3 天的 X_17 值分别为 A - 2、A - 1、A(A 为当前 X_17 值),则 X_18 = (A - 2 + A - 1 + A) / 3。其他类似的简单移动平均计算同理。
[3 日权重] 移动平均计算(X_33、X_34、X_35)
以 X_33(最低价的 4 日 [3 日权重] 移动平均)为例,假设过去 4 天的最低价分别为 L - 3、L - 2、L - 1、L(L 为当前最低价),则其计算为:(L - 3 * 3 /(4 + 1))+(L - 2 * 3 /(4 + 1))+(L - 1 *(4 - 1)/(4 + 1))+(L *(4 - 2)/(4 + 1)),通过不同权重对各日价格进行平均处理。
四、交易策略
- 买入信号
当 “潜水艇” 指标输出为真时,可视为一个潜在的买入信号。这意味着股票经过一系列复杂条件筛选,例如股价前期处于特定弱势状态(X_2 相关条件)、在一定周期内处于相对低位(X_11 条件)、同时满足特定的均线和价格波动关系(众多 X_24 - X_46 相关条件),且当日收阳线、最低价又出现一定程度的新低等情况,暗示股价可能已经调整到位,有反弹上涨的潜力。但实际操作中,建议结合个股基本面情况,如业绩、行业前景等进一步确认,同时参考其他技术指标(如 MACD 等指标是否出现金叉等多头信号)来提高买入决策的可靠性。
如果在满足 “潜水艇” 指标的同时,成交量出现温和放大迹象,说明有资金开始介入,也能增强买入信号的有效性,投资者可适当考虑买入股票。
- 卖出信号
由于指标本身主要侧重于筛选买入机会相关条件,卖出信号相对不那么直接明确。投资者可以自行设定止损止盈策略来决定卖出时机。例如,当买入股票后,如果股价上涨达到一定预期盈利目标(如 10% - 20%),可考虑止盈卖出,锁定利润。
或者当股价跌破一些重要支撑位(如前期低点、某条重要均线等),或者指标中的一些关键条件(如原本满足的价格相对低位条件不再满足,X_11 变为不成立等),可视为股价走势转弱的信号,此时可以考虑卖出股票,避免损失扩大。
- 趋势判断
通过观察指标中各条件涉及的价格相对位置变化(如 X_9、X_10 等反映的在不同周期内股价相对高低情况)以及均线相关指标(如 X_18、X_23 等的走势),可以大致判断股价的短期和中期趋势。若股价相对位置指标逐渐从高位向低位变化,且均线有走平或向上拐头迹象,可能意味着短期趋势向好;反之,若股价相对位置持续处于低位且均线向下,趋势可能向下。
结合 “潜水艇” 指标的触发频率和持续情况,如果该指标频繁触发且后续股价确实出现上涨,说明股票可能处于一个相对活跃且有上涨趋势的阶段;若长时间不触发,可能表示股票处于相对平淡或者弱势阶段。
- 综合运用与风险控制
在使用本指标进行交易决策时,不能仅仅依赖它。建议结合其他技术指标(如 MACD、KDJ 等)以及基本面分析来综合判断市场情况。例如,如果基本面不佳但指标发出买入信号,就需要谨慎对待。同时,要设置合理的止损和止盈位。比如,在买入股票后,如果股价跌破某一重要支撑位(如前期低点、均线等)或者下跌幅度达到一定比例(如 5% - 10%),应及时止损;当股价达到预期盈利目标或者指标出现明显的卖出信号时,应及时止盈,以控制交易风险。此外,由于指标涉及较多复杂条件和参数,需要定期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运用方式。